查看“︁《从逻辑经验主义到日常语言学派》”︁的源代码
←
《从逻辑经验主义到日常语言学派》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该页面: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这些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
管理员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 作者 == [[于志成]] == 原文 == 照理来说,逻辑经验主义是建立在一阶逻辑基础上的哲学,照理来说应该对其基础进行扩充,发展出更一般的模型哲学。然而,现实中的逻辑经验主义却是演变成了日常语言学派,然后就日渐式微了,这似乎就是哲学史上的一个退步,下面Strongart教授就来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作为根本的原因,应该是哲学家对数学知识的了解有限,既然他们对于现代数学的把握不如逻辑那么熟悉,那么自然也就无从发展其中的数学模型(还有一类用来辅助的模型是游戏,但那时显然还没有现在这么丰富的电子游戏,所以哲学家一般只是用棋类游戏作为比喻的素材)。即便是其中数学水平比较高的罗素与维特根斯坦,似乎也不太了解现代数学的思想。罗素的数学主要就是数理逻辑,结果就是逻辑为基础建立他的哲学,维特根斯坦可能要更广泛一些,应该是知道抽象代数中同构的概念,因此其早期哲学中就包含着同构的思想,但个人猜测他不太了解拓扑中的同胚,所以就机智的用大白话做了一个家族相似的比喻,实际上就是保持一个意义发展的连续性。 作为逻辑的原因,应该早期的逻辑经验主义过于激进,要拒斥形而上学,认为自己能够解决一切哲学问题。过于激进的结果,自然就是很不情愿的连续的撤退,结果就是在不服输的前提下变得保守起来。这里的不服输是说日常语言学派依然认为哲学就是语言的治疗,而保守则是指这里的语言不是精密的人工语言,而变成所谓的日常语言,也就是说要用常识的东西来检验哲学。逻辑经验主义的逻辑检验,假若不是那么激进的话,至少能够对哲学的严密性做一个分级,但日常语言学派的常识检验,似乎就只能依靠人们对语言的不可靠的朦胧感觉了(普通人对日常语言的感觉很可能比哲学工作者更加敏锐,不得不说这是一个自掘坟墓的行为)。 要说明日常语言学派的弊病,我们可以举这样的例子。假若在一个只有朴素算术的时代,人们知道1的平方根是±1,假若有个学生追问-1的平方根是多少,我们应该如何回答呢?假若按照日常语言学派的观点,老师就会说这是语言是误用,你只是看到了“1的平方根”这样的句子,然后才类比于“-1的平方根”,可实际上“-1的平方根”这句话是没有意义的。这样的说法看似巧妙的消除了问题,可结果却是大有危害的,还不如像逻辑主义的那样,去证明x^2=-1没有解。也许还会有聪明的学生追问证明的前提,是在什么范围内没有解呢?进而对原来的实数系进行扩充,建立一个关于复数系的新理论。 此外,还有一个现实方面的原因,那就是维特根斯坦的个人影响。维特根斯坦的前期思想导致了逻辑经验主义,此时他已经被认为是哲学家了,后来也得了哲学博士当了哲学教授,结果就出现了一个美丽的误会,好像他所讲的东西都属于哲学的范畴。他的后期语言游戏的思想,导致了奥斯丁的言语行为理论,这实际上就相当于外星人对人类语言行为的观察分类,但并不是所有的概念分类活动都可以称为哲学,比如我们对游戏来进行分类,争论魂斗罗到底属于射击类还是冒险类。这个恐怕是不会被当成哲学的。 对于这里的言语行为理论,只要想一下心理与行为哪一个更接近于哲学呢,显然应该是前者。可我们却不把语言心理学作为哲学,却是把语言行为学给当成了哲学。这显然是很有问题的。试想假若维特根斯坦直接从后期思想开始,对他感兴趣的大都是研究语言学的学者,这样他就很可能称为类似索绪尔那样的语言学家了。可在现实中,由于维特根斯坦的个人影响,使得我们在学科分类上出现了一根瘘管,让哲学入侵到了语言学的领域。 == 来源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6c2cbf0102vkxz.html 从逻辑经验主义到日常语言学派]
返回
《从逻辑经验主义到日常语言学派》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大陆简体
查看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随机页面
新闻
文章
恶俗史记
刘人药
创人药
群体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