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舆论监督绝不等于网络暴力》”︁的源代码
←
《舆论监督绝不等于网络暴力》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该页面: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这些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
管理员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 作者 ==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06月07日 第08版) 注:“王法治”这种捞批笔名除了用来表达“我用王法治死你”之外毫无意义。 == 地址 ==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9-06/07/content_1929159.htm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page/2019-06/07/08/rmrbhwb2019060708_b.jpg == 正文 == 最近,不少公众人物都遭遇了隐私被支配的恐惧。有的被人肉搜索,身份证号、住宅、手机等隐私信息被公布<ref>自1950年代,中国人口管理方针的制定与实施均建基于户籍制度。</ref>;有的社交媒体小号被扒出,不同情境下的只言片语被搜罗出来,然后断章取义加以解读<ref>指[[刘慈欣|纳粹电工]]。</ref>;还有的仅仅因为没能讨好粉丝,就被翻出一堆堆“黑历史”。 网络时代,人人都能发声,人人似乎就都成了道德的审判者。一方面,道义上的监督借助网络平台得以更加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现实,疫苗造假、滴滴凶车、权健风波等事件,以微博和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在引起监管部门关注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另一方面,私人与公共领域的界限愈加模糊,道德的评价变得更加随意。从人肉搜索第一案的“王菲事件”到百度贴吧的“爆吧事件”,言之无物、挖坟掘墓、攻击谩骂成了舆情发酵后衍生出的网络暴力等常见现象。 事实上,很多时候从舆论监督到道德审判往往只有一步之遥。按照《乌合之众》的作者勒庞的观点,理性的个体一旦聚集到集体里,彼此之间就会相互影响、启发和感染,其行为也越来越受到脑下垂体控制,变得越来越非理性<ref>你国这段时间吹捧[[zhwiki:自由意志主義|自由意志主义]]者[[zhwiki:亚当·斯密|亚当·斯密]]和[[zhwiki:馬基雅維利主義|马基雅维利主义]]者[[zhwiki:古斯塔夫·勒庞|古斯塔夫·勒庞]],除去迫真贸易战的因素,前者无非是为特色补课论背书,后者显然是为极权政体背书。由此看来,你国不愧是官僚资本主义的最后堡垒。</ref>。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匿名性与低成本,让发言变得更加随意,而群体的无意识分解了每个人的罪恶感,使得人们对他人的评价失去了理智和宽容,武断猜测,过度解读,恶毒谩骂,人身威胁……各种语言暴力如洪水滔天。 毋庸置疑,互联网让“人人都有麦克风”,但如何让网民用好这支麦克风,考验着全社会的智慧。近年来,中国采取了一系列互联网治理举措,如国家网信办推出“微信十条”“账号十条”“约谈十条”等系列管理规定,规范网络秩序;国家版权局、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公安部、工信部等部门联合开展“净网”“剑网”,打击网络谣言等专项行动,净化网络空间。这一系列组合拳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引导网络舆论良性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构建一个理性对话的舆论氛围,需要社会各方携手并进、共同努力。但可以肯定的是,一个泛道德化批判的网络生态,谁都可能是受害者。这也提醒我们,在批判别人前,不妨先审视自己。多一点宽容与理性,网络空间才不至于变成“黑暗森林”。 == 注释 == <references/>
返回
《舆论监督绝不等于网络暴力》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大陆简体
查看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随机页面
新闻
文章
恶俗史记
刘人药
创人药
群体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