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监督绝不等于网络暴力》:修订间差异
恶俗维基>Unknown user 小无编辑摘要 |
小 导入1个版本 |
(没有差异)
|
2025年1月31日 (五) 09:57的最新版本
作者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06月07日 第08版)
注:“王法治”这种捞批笔名除了用来表达“我用王法治死你”之外毫无意义。
地址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9-06/07/content_1929159.htm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page/2019-06/07/08/rmrbhwb2019060708_b.jpg
正文
最近,不少公众人物都遭遇了隐私被支配的恐惧。有的被人肉搜索,身份证号、住宅、手机等隐私信息被公布[1];有的社交媒体小号被扒出,不同情境下的只言片语被搜罗出来,然后断章取义加以解读[2];还有的仅仅因为没能讨好粉丝,就被翻出一堆堆“黑历史”。
网络时代,人人都能发声,人人似乎就都成了道德的审判者。一方面,道义上的监督借助网络平台得以更加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现实,疫苗造假、滴滴凶车、权健风波等事件,以微博和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在引起监管部门关注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另一方面,私人与公共领域的界限愈加模糊,道德的评价变得更加随意。从人肉搜索第一案的“王菲事件”到百度贴吧的“爆吧事件”,言之无物、挖坟掘墓、攻击谩骂成了舆情发酵后衍生出的网络暴力等常见现象。
事实上,很多时候从舆论监督到道德审判往往只有一步之遥。按照《乌合之众》的作者勒庞的观点,理性的个体一旦聚集到集体里,彼此之间就会相互影响、启发和感染,其行为也越来越受到脑下垂体控制,变得越来越非理性[3]。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匿名性与低成本,让发言变得更加随意,而群体的无意识分解了每个人的罪恶感,使得人们对他人的评价失去了理智和宽容,武断猜测,过度解读,恶毒谩骂,人身威胁……各种语言暴力如洪水滔天。
毋庸置疑,互联网让“人人都有麦克风”,但如何让网民用好这支麦克风,考验着全社会的智慧。近年来,中国采取了一系列互联网治理举措,如国家网信办推出“微信十条”“账号十条”“约谈十条”等系列管理规定,规范网络秩序;国家版权局、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公安部、工信部等部门联合开展“净网”“剑网”,打击网络谣言等专项行动,净化网络空间。这一系列组合拳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引导网络舆论良性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构建一个理性对话的舆论氛围,需要社会各方携手并进、共同努力。但可以肯定的是,一个泛道德化批判的网络生态,谁都可能是受害者。这也提醒我们,在批判别人前,不妨先审视自己。多一点宽容与理性,网络空间才不至于变成“黑暗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