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会复读和退学》:修订间差异
恶俗维基>特质 小 文本替换 - 替换“== 于志成”为“== 于志成” |
小 导入1个版本 |
||
(没有差异)
|
2025年1月31日 (五) 09:57的最新版本
作者
原文
最近总有人拿我复读和退学说事,自以为是翻到了我的黑历史。好吧,下面就来跟你们讲一下Strongart教授当年复读和退学的故事,同时还能给高三学生们做个参考呢。
故事可以直接从高二开始,那时高三志愿填报完毕,家里就找了一份上一届材料给我做参考。记得,那就是一本厚厚报纸合订本,上面列满了大学与专业。天啊!怎么会有这么多乱七八糟的专业,要是被那些鬼专业录取,我的大学四年不就玩完了嘛!再看我最喜欢的数学专业,似乎就只有很少的几个综合性大学才会开设,顿时心里就开始阴云密布了。后来家里来了个客人,当问及我将来准备考什么专业时,我不太好意思说要学数学,还是我妈帮我说的,然后我爸就跟了一句“学数学没饭吃的”,一下子就被我给记下了。
等到2001年自己填志愿了,主要精力就是放在他们会不会妨碍我学数学专业,但填的时候还是专门找有数学系的学校填,后来再补上物理、天文之类临近学科,像那种实用类的学科即便是再热门,我这里也是看不上眼的,只是到本二没有数学物理了,这才随便填了几个技术性的专业,好在后来他们也没怎么多加干涉。然后,我们都要把志愿拿给班主任老师看,至于那个老师嘛,属于温和的高考实用主义,一般走商业路线的学生比较喜欢,但与我这里却是相性不合,因为我这里有更高的学术追求。估计他一看我的志愿也是头皮发胀,但这个时候也只能尽职一下,淡淡的说:“我不敢说你一定考不上,但这个志愿是很容易掉榜的,至少你应该填个专业服从吧。”
最后,我这里也稍微妥协了一下,至少在学校内的专业调剂填了个服从。然后就开始7月份的高考了,不得不说我那个学校管得太多,直到高考前都一直没有放假,然后就这么晕头转向的上了考场,语文考试考了一个真心无聊的作文题:诚信。后来一报分数,语文92分,当年心里面就是一惊,估计就是作文出了问题,那时我把月考设计的一个实验报告改造了一下,那个报告老师也作为范文朗读的呢,说我这里是有创新,估计批卷子的老师没那么开明吧。尽管有这么一个小意外,总分也就五百六十几,不像二模时拿了五百七十几分,那时估计本一线是五百出头,但高考后本一线一下子就飙升到了五百四十。
有人也许会说,你这个五百六十几也超过本一线二十几分,怎么又会没被录取了呢?问题是我的第一志愿报的南京大学,要是报苏州大学的话,基本上就不会落榜了,而剩下来的学校都不收第二志愿的。没关系,下面还有本二的,可结果和第一志愿南京邮电大学分数线要超过本一,我这里差了几分,后来才知道那个学校是被称为“本二清华”的,接下来又是遇到不收第二志愿的学校。看来主要问题就出在这里了,尽管那时朦朦胧胧知道有的学校不收第二志愿的,但注意力主要还是放在能不能上数学系,会不会受到其他人的干涉,所以对这个也没怎么太用心的,后来才发现好像一般综合性大学都是不收第二志愿的。接下来到专业,我半开玩笑的填了个南京大学,难得名校也有专科,那就填一个吧,没想到这个专科分数线一直升到五百八,结果我就没地方去了。
后来我是真心不太想复读,感觉自己在家自学数学也很好,但家里非要我再考一年,最后妥协的结果就是上半年在家看书,等下半年再去上高复班。老实说,上高复班主要就是有个环境支持,报名体检之类都可以统一操作,避免一些比较麻烦手续。等到填志愿放低档次,但专业上却是更加集中了,2002年考的是不分文理大综合,我基本上就只填了数学和哲学两个专业,到最后本一线还是在模拟考试的基础上飙升几十分,然后我就掉到本二去了,那多亏了某学校在本二第一次招收哲学专业,于是我终于避免被杂牌专业纠缠的命运了。
记得在考上哲学专业的暑假,我的感觉是非常良好的,好像有一个新天地即将在自己面前展开,唯一一点担忧,就是那边会不会只是哲学专业的牌子,结果却不幸是噩梦成真了。进了那个学校之后,感觉整个环境就倒退了五年,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很多都是“读书改变命运”的类型,这是以前我上学时所没有遇到过的。尽管那边的老师请了不少人来讲座,但好像请来的人水平都不怎么的,尽管都是同样的平庸,却还喜欢相互吹捧,一个个的都顶着教授博导的帽子,既然自己有帽子有吹捧人,也难怪他们喜欢叫别人要保持谦虚了。当时,我感觉老一辈纯粹就是“垮掉的一代”,青椒之类的还相当稚嫩,再呆在那个地方也没什么意义,便光荣从最喜欢的哲学专业退学了,里面根本就没有比较懂哲学的人啊!
现在想想,要是当年不幸上个杂牌专业,也许我会过得更惨,可要是高考后不上大学直接自学,甚至在初中毕业后就直接在家自学的,然后趁年轻早点找个妹纸,在学习研究的空余时间一起生活一起旅游,现在的我多半会过得更好,成就也会更大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