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迷信公正世界假设》:修订间差异

来自恶俗维基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恶俗维基>PiaoYiYao
创建页面,内容为“== 作者 == 于志成 == 原文 == 最近听说心理学中有个公正世界假设,大意就是说人们相信这个世界是公平公正的,好事只发…”
 
导入1个版本
 
(没有差异)

2025年1月31日 (五) 09:56的最新版本

作者

于志成

原文

最近听说心理学中有个公正世界假设,大意就是说人们相信这个世界是公平公正的,好事只发生在好人身上,坏事只发生在坏人身上,如果你不幸遭遇到犯罪(比如说女生遭到了侵犯),那就先从自身找原因吧!

这样的思想可以作为默认的出发点,但有时遇到障碍也需要重新反思修正,可中国人似乎就是缺少这样的反思,总是把它作为一种迷信接受下来,不能解释的也要强行解释,对此我们可以找到各种不同的版本:

佛学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苍蝇不叮无缝蛋。

鲁迅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萨特说:人的自由是绝对的!懦夫是自己变成的懦夫,英雄是自己变成的英雄。

为什么连鲁迅和萨特都会这么说呢?相信他们的本意是好的,所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希望人们能够扛起作为个体的责任。可问题是,有一大批人就等着推卸自己的责任,看到你觉悟高要主动承担,那就干脆把责任全都推给你吧!特别是当这样的责任来自于某种权威与不可抗力,比如说是社会现实,他们就会像中世纪烧死“女巫”的信徒一般狂热起来。

从超我的道德层面来看,中国人崇尚集体主义,用社会集体的尺度来衡量是非。这样一来,世界自然就是一个大集体,它就是衡量的尺度,因此自然也就是公平公正的了。从本质上来说,这就相当于构造出一个关于社会的迷信观念,一般人只需要接受上面的神谕就好。特别是对于受害者,一般都属于弱势群体,在社会集体中没有太高地位,所以受点委屈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有本事你造反啊?

在这样的教化下,中国人的自我存在感普遍比较低,特别是那些从小背古文的,只适合运行低配置的思想程序。这里的公正世界假设,无疑就是配置最低的最和谐的思想程序,自然也就最适合于他们的胃口。若是非要加几个不公平的更新包,也许他们的无意识内存就不够用了,所以他们一般会本能的维护这样的公平信念,除非是自身遇到极其强烈的刺激,才有可能打破他们的思想枷锁,然后又会走向另一个愤青式的极端,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公平可言,人与人之间就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因为这两个极端实际上是最省内存的。

即便有足够的无意识内存,能够在无意识中承认不公平,中国人在意识层面上也可能拒绝接受。此时,他们就像现代社会的宗教信徒一般,在内心深处已经不像古人那么虔诚愚昧了,但还是要强迫自己相信有一个上帝存在,这样可以让他们更加安心,在现实中也方便站在多数人一边。若是有受害人批评社会,他们就很可能主动出来打击:我都已经在强迫自己相信社会公平了,你还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随着科学教育的普及,中国人对自然界已经不像以前那么愚昧了,可对于社会领域,还存在着很多迷雾的地方,似乎还把社会作为神灵一般看待,动不动就要代表社会,因此也就更加迷信这里的公正世界假设。

来源

中国人为什么迷信公正世界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