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矛盾与表象的世界:新序》
作者
原文
我独自漂流于昏暗的天幕之下,风带着寒流从身边卷过。它说了什么,我不在意;我听到什么,它也不在意。远方隐约浮现一个模糊的小点,倏忽便来到我的面前,与其说是我在不辞劳苦的迅速前行,倒不如说是它自动地冲出洋面,瞬间便充满了我面前的整个空间,这就是我的《作为矛盾与表象的世界》。
正如任何一个原创的文本那样,这个文本也必须用原创的精神去解读,其关键就在于把它看成一个流形。简而言之,文本即是流形。我原只想作一点提示,却无意间扩充了此文本的内容。
从形式上看,“文本即是流形”这一命题无疑具有某种数理结构的意义,这样的结构理应是基本的,因为只有基本的结构才具有强大的活力,以致于跨出自身的边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深入的刻画。而这样的联系,倘若不是牵强的,则必然是深刻的。在正文部分,读者还将遇到一些类似命题与符号(为使行文简洁,均不加注解,只是尽量采用标准的记号,如Card X),对此普通读者也无须畏惧,直接跳过即可,毕竟这个文本并不靠那些奇形怪状的术语来唬人,即使把它们完全省略,我相信还是会有不少收获。可若是硬着头皮读下去,即使手头有一本百科全书,也还是有损于智慧的。若有高手愿意把它弄通,却又没有相关背景的话,就得先把这个文本放到一边,找专门的教材研究一番,好在基本的概念大都能在那些“引论”或“导论”中找到,只不过许多基本的概念远非是初等的。我只能在可能不明确的地方作个标记,并把选择权交到您手中。
在进一步论述此命题的意义之前,不妨先对哲学自身的要求作个交代。事实上,此文本几乎不要求任何哲学知识的背景,但若是读过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即使只是它的序(当然不是罗素写的那个),也是会有帮助的。文中涉及他人的哲学命题大都是常识性的,叙述方式也不是所谓的引用,不过是友情链接,常用的说法是“正如某某所言”或直接放入引号之中,因此不再具体指明出处,毕竟这是任何一个有原创能力的作者理应享有的特权。我希望即便是熟悉这些命题的读者也能重新试着朴素的理解,这样便得以体会到文本与思想之间的张力。就我而言,或许不知道对方说些什么,却建立了自己的坐标,利用它们去探索,就往往会有独到的发现,这个文本的意义也在于此。
以上的我的第一段原序,第二段原序我主要是解释“文本即使流形”,特别是对流形这一概念做了通俗的阐释。现在看来这不是必要的了,因为对于那些没有类似观念的人,这样的概念不是看了几句话就能领会的,有价值的部分还是放到正文中再谈吧。这里我只简单说明:作为流形的文本自身就是一个世界,它所表现的就是它所能表现的那个东西,下面的文本就是这样,让我们拭目以待。
最后我要说的是,这个文本的初稿我早已完成,但后续的加工却是中断了的。理由也许会显得非常可笑,只是因为我不知道写完之后该怎么办,反倒发现人群的愚昧远超出了我的想象。所以,我只能奉献出已经大致修改成熟了的第一章,至于后面的部分,还是等到我得到了合适的舞台之后再来抽时间完成吧。毕竟我不希望再借这个机会去增添相关人员的渎职,也请你们原谅我的这一份自私吧。
Strongart写于2008-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