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矛盾与表象的世界:第一章节选》

来自恶俗维基
ESUAdmin留言 | 贡献2025年1月31日 (五) 09:57的版本 (导入1个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作者

于志成

原文

《作为矛盾与表象的世界》是我的原创哲学文本,其初稿早在三年前就已经完成,可后来的一些变故迫得我中断了写作。下面是第一章中的一些精彩片段(无图版),等将来我可以不被莫名其妙的事情拖累的时候,就会完成整个作品,现在只能请你们把它当作一个哲学残篇来阅读了。

1.01 与其争论“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还是由非矛盾组成的”,倒不如思考“世界是如何由矛盾组成,又如何由非矛盾组成”。

1.02 或许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改换为“世界如何侧显为矛盾,又如何侧显为非矛盾”。正如下面的图形,既可以投影为方,又可以投影为圆。

(缺图) 注意,图形本身比它们的投影多出一维。

1.1.201 例如,肉眼观察的世界与显微镜下的世界相比,究竟是同质还是异质的呢?难道这不是你的一种选择吗?我以之为同质,或以之为异质。 如果你在这两个世界中都生活过,就似乎更能体悟到这一点,但也许你会把它们粘合起来。 在这个意义上,矛盾与非矛盾的界限是模糊的。

1.1.2.12 假若我们现在对世界的理解位于某个平衡点的话,你又怎么能排除其它平衡点存在的可能性呢?这难道不是坐井观天吗?我们陷入了我们自身的势谷,但这是由我们的本性决定的,请看下图。

(缺图) 然而,我们不妨就以我们的世界作为研究对象,因为看不到另一面的眼睛是看不到另一面的。有没有必要构造一个向无限维度侧显的大全,把我们的世界嵌入其中呢? 与其猜测另一面,不如完善我们的眼睛,所以我们需要显微镜。

1.1.2.22 这里的悬置是一种以有为无的忽略。假若取消了人的目的,便无所谓矛盾;而强调了人的目的,矛盾的自在特性就变样了。 不妨考虑渐弱的意识之光的一致逼近。 目的即选择,为什么不把一切矛盾都人择化呢?

1.202 这里的描述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解释,在某种意义上又是一种表现。 有人说,哲学介于科学与艺术之间。我说,哲学是概念的小说。那么,什么又是小说呢?总不至于被理解为一个故事吧。 这样的用法建立了一座语言之桥,就像“文本即是流形”一样。

1.2.2.21 在要求不高的时候,常常用非矛盾代替矛盾作近似的描述。 从某种意义来说,所谓精密科学竟然都是要求不高的产物,即使是近似计算也有着自己的逻辑。 你能找到一个词来代替“要求不高”吗?也许是因为我先用了它的缘故。但这个词本身却是模糊的,因此需要转换一下视角。

1.302 用矛盾与非矛盾来表征这个世界,也许我们可以称其为描述的形而上学或承诺的本体论。我管它叫“矛盾的小说”。

1.3.2.1 事物的本性皆可视为矛盾,但追求这样全方位的描述是不现实和不必要的。 难道科学的描述不正是在追求这种本性吗?却又在一定意义上被视为非矛盾。哈,这正是本性向本质领域的投影。 想象一下枝叶丛生的大树和树干中的年轮吧。

1.403 一定的拓扑结构如同一个带有特定网格的眼镜,用它可以使世界向一定的方向侧显。这个方向是可以事先给定的,若给得合理,就可能看到一些特别的东西。比如说,“世界是事实的总和”。 一种哲学理论就如同一副这样的眼镜,它暗示了一个特定的方向,使人可以见到一些(可能是陌生化了)的东西。 你奢望一副能见到那侧显之前的立体化大全的眼镜吗?还是先找一篇能包容一切问题的小说吧。

1.404 哲学之间的竞争可以看成是范式之间的竞争,那么是否存在某种元范式呢?实践怎么样,它提供了一个广义的舞台,就如同是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里,我把矛盾作为一个主要的范式(主角)。 矛盾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1.4.1.1 这里的世界仅为一逻辑设定,可以从语言的指称的意义上理解,这是一种最弱意义上的考虑,却具有万有的意义。 指称意义上的质是事物的最弱的质。

来源

作为矛盾与表象的世界:第一章节选

笔者感想

于志成并没有专心完成他的哲学大作,就连他的数学作品也谈不上完整,篇幅很少。于志成比不上杨帆,以至于一直未能起势的原因在于从不认真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