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师为什么不推荐天才学生》

来自恶俗维基
恶俗维基>PiaoYiYao2019年3月14日 (四) 09:37的版本 (创建页面,内容为“== 作者 == 于志成 == 原文 == 最近有人对我那个发论文是不用推荐的,其实我所说的推荐并不一定就是很明显写一封推荐信…”)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作者

于志成

原文

最近有人对我那个发论文是不用推荐的,其实我所说的推荐并不一定就是很明显写一封推荐信,像一般研究生的话,都默认有个学校有个导师,那审稿人一看就默认为学校或者导师的推荐,所以他的文章才有可能顺利发表,可能他还没有意识到是用学费买来了这个推荐的服务。

有人说,国内的情况就这样,你可以去找老外,老外应该不用推荐的吧!其实,这里有个认识的误区,在老外看来推荐完全就是应该的,在高校招生过程中学校或者教师的推荐也占有一定的比重,但他们可能不了解中国教育的情况,中国人习惯于标准化考核,好像一推荐就有猫腻,然后就变成歪门邪道了。从根本上来说,普通考核是是用他的标准检验你,结果只能培养一般技术人员,只有推荐才能够让你自由发挥,让有天分的人得以拔尖。国外老师大都比较习惯于推荐学生,而且一般都比较有职业道德,不会刻意去推荐一些无能力的纨绔子弟。

曾经看过南京大学某位老师的哲学课视频,讲到维特根斯坦的时候,说他大学本科时就有教授听他讲学,还把他讲的东西整理下来发表出去。当时,那个老师对此颇有微词,说假若现在还有人这么做的话,肯定是要被杀下去。当时我就想,恐怕自己上大学时就是被这样杀下去的,后来维特根斯坦去乡下教小学生(个人认为他是想做教育实验,在那些没有受过正规教育污染的孩子身上实验自己的哲学),就有很多年轻学者前来拜访,而我那时无人帮忙传播思想,要不是现在还有网络传播思想的话,估计也只能是默默无闻的呆在家里了。

其实,当年大学老师也是比较看重我的,有同学传言说:他说我是将来唯一有可能做出成就的学生。后来我对学校不满意要准备退学了,他也能够承认我在这个学校里活动就是受到限制的。当时我就想:为什么会受到限制啊?还不是没人把我的思想传播出去?要是有教授能像对维特根斯坦那样听我讲课,再帮我把资料整理好发表出去,那就好办多了。后来不要说是对外推荐了,即便是闹退学那会儿,家里和老师见了个面,老师也没法这个事情推荐给我的家长,以致于等到我退学后,家里总是在错误的基础上为我谋划。

一般来说,国外老师大都习惯于公开表扬,一般不太会批评学生,即便是有也都是私下里说,这叫做维护孩子的公众形象。中国老师似乎就习惯于公开批评,好像就是把学生当成仇敌,以此来达到他的教育目的,当然有时也会在公开批评后私下里说上几句安慰话,可能是觉得自己说得太过有点良心发现,也可能就是大棒加甜枣的“教学艺术”。

要说到公开表扬推荐的话,大概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是你有其他外部属性加成,比如说是什么官二代之类的,貌似当年老师就委婉的说过,你们的父母都是普通人,所以你们就努力读书考研吧;二是你在外面得到了什么荣誉,老师也可能顺水推舟的捧捧,至少是走个发奖仪式吧,当然也有少数例外,像我高中数学竞赛的奖状是数学老师偷偷塞过来的;貌似老师最希望的还是能够符合他的教学目标,这样就会把你给作为榜样,但这个时候所推荐的对象已经不是你了,要是大学时我能考下英语六级,专业八级,再学点法文德文,然后像小研究生那样在期刊上发几篇文章,最后带着他的学生做考研试题,估计老师就会叫其他学生来向我学习了。

中国老师这样的行为主要就是控制你,生怕把你捧得太高,让你也有了权威,然后又和他的意见相左,这个班级就不好带了。可对于像我这样有天才的人而言,有时候还真是难免受他控制,因为你自己说自己多优秀,别人恐怕都不太相信,甚至还会有一群庸人围上来看笑话,必须要有某个老师作为世俗权威开口才能打破僵局。想想当年自己不上网信息闭塞,只能可怜巴巴的对老师说:“在哲学这个领域是有天才的啊!”结果还是换来一堆类似【读书改变命运】的套话,至今想起来依然还是心酸不已!现在我还会遇到类似的人,说自己是唯一的知情人,然后就想以此来控制我,好在我作为老实人比较能吃亏,大不了就一起烂掉吧!

有一种说法,天才是上帝赐给人类的礼物,不管是从珍惜礼物的角度,还是从学术发展的要求来说,这样的推荐都应该是理所当然的。我想,即便国内在教育制度有点僵硬,可能没办法一下把我给捧上去,但老师们在舆论上应该是自由的,假若他们连个舆论阵地都守不住的话,那我作为高人也就懒得再和他们打交道了。

来源

中国老师为什么不推荐天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