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为何旅行?》

来自恶俗维基
ESUAdmin留言 | 贡献2025年1月31日 (五) 09:57的版本 (导入1个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作者

农海亮

正文

昨夜,一位朋友发给我了一段日志,看完以后感触颇多。

日志的内容说的大概的是一位在外务工的先生厌倦了机械般的工作与生活,于是辞职拿起财物行李去旅行的故事。我感觉这位先生的现状和我颇像,都有着一颗厌倦机械化生活的心和向往远方的情。其中我最喜欢的话是这么一段——

“ 我即没有像父亲所说的那样,老老实实的务工攒钱,过两年讨个村姑做老婆(现在想想老爸说的还是蛮有道理的,老婆孩子热炕头亦不失为一种美好生活方式)亦没有学周围认识见到听说的人,渴望用自己的才能能力去打拼奋斗,相信奇迹,拥抱希望。(这帮人我估计大概当中会产生一些,信奉生存哲学,行犬儒主义,干弱肉强食之事。)就我个人而言,更多的是处于一种无措的状态,只得两边不管不顾,背起背包,在生活本身当中寻找答案。”

学校毕业,进入工作,早早结婚成家,或者像那些被邻人亲戚吹捧造神化的创业能手,对于他而言,是一种机械化的路程,对于我而言,我深感赞同。 似乎年轻人都有一颗不安分的心,身上的每一粒细胞都想着逃逸,不知方向,不知目标的逃,能逃多远逃多远。逃避家庭,逃避生活,逃避工作,逃避朋友,总结起来,太想逃。为什么要逃?对未来的手足无措,对生活的迷茫,对现实的恐惧,何来恐惧?居高不下的房价,物价,高昂的生活成本,父辈母辈低落的生活现状,以及来自亲戚 同龄人乃至社会上无形的攀比压力,都让人想逃,我也想。不光是那篇文章的作者,就连笔者我,也不想过上找个村姑仓促的结婚成家,四处奔波只为妻儿子女讨口饭吃的日子。在老一辈的观念里,这是最简单,也是最真实的幸福,笔者我并不否认老一辈的这种幸福,但是从我自身的角度而言,这种幸福不是适用于任何人的。但是说逃逸,有些东西却又是不能置之不理,放弃不管的,总有一些感情,是值得让梦想搁置一会的。想起肖申克的救赎里,RED提出的体制化概念,真的是非常的正确。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关久了,自然而然的对外界就会已经不适应了,刚开始他会想着拼命的逃出鸟笼,奔向外界,但是渐渐的,他会开始收起看着窗外景色的目光,转而向鸟笼内望去。他会开始害怕鸟笼以外的地方,从而对鸟笼产生生生的依赖感,只有在鸟笼里,才会有安全感。这就是体制化。

长辈常会吹嘘自己年轻的时候的“风光事迹”,并对年轻人的梦想进行抨击。 我并不知道自己迈入不惑以后会不会变成跟他们一个样,但是至少我能确定的一点就是,他们年轻的时候一定也是被长辈这样熏陶下来的。我不敢说长辈们没有梦想,但是事实是,他们都选择了安定平凡的生活。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幸福,真实的,触手可及的幸福,这很好,但是对于我而言,这并不是我想要的幸福,俨然他们已经把自己当成模板在吸引我了,可惜目的没达到。一个人能走多远,全凭他能看多远,还有能坚持多久。从小到大,兴趣和所坚持的东西,都因为种种毁灭了。家庭环境,经济情况,他人的想法等等。记得我小学的时候,那时候还很小,我用家里租房子阿姨从工地拿回来的木板做了一个三脚架,然后用尼龙布在上面盖着,钉好,这么做的启蒙是因为前几天看走近科学里有人自制滑翔翼。那时候还好阿姨买菜回家看到我拿她的木板瞎折腾暴跳如雷把我狠批一顿,才挽救了我。不然我可能就真的从楼顶上拿着那玩意跳了下来。虽然现在想起来可能有些幼稚,但是那却是我第一次鼓起勇气,朝着自己的目标去踏踏实实的干的一次。小学的时候,我还写过短篇小说,名字叫做火星人Z的地球故事,小学到初中的时间里,我一直都非常沉迷于外星人一类的书籍,几乎每天都要去图书馆里读两本关于外星人的读物才安心。那时候的我唯一的梦想,就是做一个外星人学者。大人的意见是,荒谬,幼稚,不成熟。直到现在我依然不认为这个想法荒谬不成熟,毕竟的确有外星人学者这种职业存在,仅仅是大人的一念之差,就能轻易的摧毁孩子的梦想。就像沙滩上的孩子王,用脚把比自己年纪小的孩子用一上午时间做的沙子城堡一脚踢散一样,不幸的是,大部分家长似乎都很喜欢享受这种摧毁孩子的乐趣,并冠上“爱”的名义。但是这种现状,即使当我成年以后,依然缠绕着我。大家的建议是,放弃旅行,找个女朋友老老实实成家,养家。我真实的想法是操你妈,但是我并不能这么说,我只能笑着,沉默着去面对他们。是的,或许如他们所说,旅行之前是根毛,回来以后亦是根毛,但是总有太多未知数,说不定回来以后,就不是一根毛了呢? 值得尝试,虽然有些风险。说到底,为什么要去旅行?逃出体制化?那似乎有点天方夜谭的味道。逃避家庭?能逃一辈子吗?我不喜欢看那些文青写的游记,我不懂文青们为什么都爱往西藏跑,往尼泊尔跑,往印度跑,往佛教国家和地区跑,我不懂佛教,我也是个和其他世俗之人一样贪财贪利的人,但我就是反感不真实的游记。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蒲松龄的《聊斋》,都是他们在旅行的路上与路人,地方人交谈取材写出来的,真实,应该是由人说,而不由己说。这也是我旅行时写书所信奉的目标。 我想告诉那些年纪不大,还在念书的朋友,坚持你们的梦想和目标。不管他现实不现实。能坚持下来,不管成功与否,你都已经是个成功的人了,但是切莫把梦想和目标当做把自己与其他人划分开来,甚至看不起他人的资本。唯有系统的去计划,才能成事。

原本预定十一月的背包旅行,为了某个对我非常重要的女性,只能推迟两三年了。但是推迟不等于放弃,这两三年里自己将会真正脚踏实地的放下架子,去读书,去学习为人处世之道,为自己背包旅行和写书的目标做铺垫,打基础,同时也是为了让自己变成一个真正博学多闻之人做努力。最后预祝俊仔能够考上一个自己心仪的高中,为自己的未来努力。

                                                                                                                                                    2015年三月二十三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