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鄙视链的一般规律》

来自恶俗维基
恶俗维基>PiaoYiYao2019年3月14日 (四) 10:08的版本 (创建页面,内容为“== 作者 == 于志成 == 原文 == 鄙视链体现着一种品味,与物质地位有一定关系,但并不完全被它们决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作者

于志成

原文

鄙视链体现着一种品味,与物质地位有一定关系,但并不完全被它们决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当一个人所追求的,恰好是被另一个人抛弃时候,自然就会出现鄙视链。

鄙视链的一般规律是:高层次能够识别低层次,反过来差一个层次还能认出来,然后是羡慕与嫉妒相互斗争,若是差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层次,理论上就会出现无知者无畏的现象。当然,现实中有很多调节机制,大多数人主要就是接触(不包括交易或者类似表面情形)同一层或者是上下一两层的人,真要越级了大都有中间位置的人调节,你觉得很牛的人觉得他很牛,于是你也跟着觉得他牛了。此外,还有所谓的社会符号,非常适用那些鄙视链末端的人,你看不出他的水平,但他头上有个博士帽,你也就捏着鼻子认了吧。

一般来说,鄙视链末端的人最看不到层次的,甚至可能还没意识到鄙视链的存在,只是单纯的归结为社会符号在起作用。你想,那些差两个以上层次的,他们一般都认不出来,剩下来差一个层次的,往往就只是物质资源的差距。对于这样的人,你看到他勇气可嘉,给他一个平等的待遇,回头他看到某个头头就跪了,而且你不跪还要来掐你的脖子。工作没有高低贵贱,只有具体分工不同,尽管你和头头是平等的,但这个分工就是要你去跪的,不跪就是不服从分工反社会!归根到底,就是个体精神没有觉醒,还处在社会动物这个层次上,也就只能如此“自圆其说”了。

再看倒数第二层的人,这样的人比较在意鄙视链的存在,特别是从底层爬上来的暴发户,就是要强调自己脱离低层啦!这里说的暴发户,不光是经济上的概念,也包括那些读书改变命运的土博士,还有刚开始留学出国见世面的年轻人。遗憾的是,他们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却一时难以融入外面的环境,能够进城站稳脚跟,并不是意味着进入城里人的圈子,也许要等到他们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一起上学,这才能够真正的融合进去。在此之前,就会产生比较大的焦虑,生怕重新掉回鄙视链的末端。

再往上的人都有一定的涵养了,什么人该放什么位置上,基本上大都心中有数,彼此也不用刻意说出来。直到最后,像教授这样站在鄙视链顶端的人,搞不好就是大圣无情,不屑于和下面的人斤斤计较。像哲学家和渔夫的故事,多半是庸人编出来的,哲学家就算是比渔夫更懂哲学,又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真要找人垫背的话,最起码得找个知名教授。只有刚开始读哲学的学生,才会有心在外行人面前炫耀。

有人也许说,你好像也喜欢炫耀强调鄙视链,怎么又说自己是最顶层的呢?答案很简单,上面说的都是一般情况,Strongart教授的情况特殊:一派宗师,却没有后勤支持,礼贤下士,反而被下面的狗给咬了。

来源

谈鄙视链的一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