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康德自在之物的三种后续发展》

来自恶俗维基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作者

于志成

原文

康德哲学可以说是相当丰富的,特别提出了一个自在之物(也有叫物自体的),被后来的哲学家以不同的方式得以发展。下面Strongart教授就来讲讲其中的故事,所用的术语可能不是太严格,请专家和学究们不用过分挑剔。

这个故事可以从贝克莱开始,他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假若在你面前有某个物体,不妨就用桌子作为代表,实际上你只是看到桌子的颜色,形状等等,或者是触摸到它表面的硬度。贝克莱认为像桌子这样的物体是不存在,存在都只是你的感觉,这样的观点看似荒谬,但却很难从逻辑上进行反驳。休谟与贝克莱的观点类似,但他不是断言桌子不存在,而小心翼翼的说因为你只能感到自己的感觉,所以就无法证明桌子的存在。换句话说,桌子是否存在是不可知的。

接下来我们的哲学家康德登场,他通过主体赋予形式的方法反驳休谟的怀疑论,认为我们的经验表象源于外部实在。按照康德的观点来说,桌子的本体是存在的,只是我们没有理性直观,不能直接感知桌子的本体,所能看到永远只是它的若干表象,在表象的背后总有一个提供表象的源头,不妨就把它叫做自在之物。这里的自在之物实际上就是提示一个认识的边界,不用具体考虑它到底是自在的什么,也不用区分它是自在的桌子,还是自在的什么其他东西。这就类似在数学中设一个未知数x,在这里设了x,换个地方还可以叫做x,这个x是不能被解出来的,你也不能问x到底是等于几,因为一旦这个x有了赋值,或者是它被解出来之后,就不再有代表未知数的含义了。

康德认为自在之物是不可认识的,假若哪个性质被认识了,那么就划归为现象界,但前面依然还没有未被认识的部分,这一点在经验上是得到心理学支持的。人的感知能力是有限的,即便是通过仪器,也不可能有无限的感知力,因此永远都可能出现新的未被感知的方面,那就是自在之物的领域了。比如说桌子可能会发看不见的红外线,或者是听不见超声波,或者是其他什么东西,只有外星人能够感觉出来,人类完全没有那方面的器官,这种的可能性就是自在之物存在的原因。

康德之后的哲学家,在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的时候,喜欢凭借自己的爱好,对自在之物的x进行赋值,从认识论的角度而言,实际上这些是一种倒退。先来看正统的继承者黑格尔,他认为自在之物x=抽象意义的概念,这应该是最有认识论色彩的赋值了。按照黑格尔的观点来说,桌子的本体就桌子的概念。尽管我们的感知只能一部分,但能够通过概念的逻辑辩证法向上运动,最后把握到桌子的概念,既然已经把握了概念,那么剩下来即便有不能感知的部分,也都只是细枝末节了,所以说我们最终还可以认识本体的。为什么说不能感知的都是细枝末节呢?因为他有一个实践的价值取向,本体就是实践中的本体,不能被感知的部分显然无法进入实践领域,因此不会成为本体的本质部分。

黑格尔的对手叔本华则是走了另外的一条路线,他认为自在之物x=意志。用这一点来解释桌子似乎有点可笑,桌子的意志就是要用四条腿坚强的站在那里。可实际上叔本华主要关注的人的问题,认识论只是给他提供一个素材。此后,他就转而讨论人的意志、生命、存在价值等等,特别是在后来的尼采哲学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可以说开辟了另一片新的天地,成为近现代哲学非理性主义的源头。

与康德哲学相平行的,就是胡塞尔的现象学。如果说康德是表象出发,从种种的局部印象逐渐拼出一个整体,然后小心翼翼的说这个整体还是不是本体,本体归根到底是不可认识的。胡塞尔则是先把表象和本体作为整体一起拉过来,然后再通过现象学还原,本质直观等方法,把其中的现象=本质给分析出来。与康德的分析方法相比,胡塞尔的方法更加符合认识实际,当我们说说到桌子的时候,所呈现不仅仅是贝克莱或者休谟所提到的感知觉,也包括了黑格尔的桌子概念因素,还包括了人类的知觉建构以及其他一些对桌子的典型印象,现象学就是逐渐把这样一个朦胧的整体进行分析。

实际上,胡塞尔与康德的观点作为方法而言是可以互通的,顽固的胡塞尔主义者可能会认为康德也是在做类似现象学还原的工作,只不过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大前提,只是局部的范围内进行操作,而顽固的康德主义者则可能认为胡塞尔所做的本质上还是康德的工作,只不过是在外面套一个现象的幌子。从语言分析的角度,我们可以认为康德与胡塞尔的分歧就是当我们说到“桌子”的时候,所指的是到底是什么,康德的桌子接近于逻辑分析语言里的桌子,而胡塞尔则是接近于日常语言学派。好吧,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些都太抽象了,那我们来打个通俗的比方,康德就是看一条鱼抓一条鱼,然后说外面永远都有没抓到的自在之鱼,胡塞尔则是先来个一网兜,然后把确定是鱼的留下来,确定的水的扔掉,剩下来的就先放在括号里吧。

德国古典哲学在黑格尔那里终结了,叔本华的非理性哲学与胡塞尔的现象学,则是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发现,特别是轰轰烈烈的存在主义哲学,可以说就是这两者结合的产物。

来源

漫谈康德自在之物的三种后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