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缸中之脑的多副面孔》

来自恶俗维基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作者

于志成

原文

哲学家普特南有非常著名的思想实验叫做缸中之脑,大意是说有个邪恶的科学家,把我们的大脑取出来放到营养液里,然后把神经与高级计算机相联系,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实际上就只是计算机的模拟信号,接下来的问题就是,那些缸中之脑能不能认出自己的缸中之脑呢?下面Strongart教授就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同时给出缸中之脑的其他类似版本。

对于这个问题,普特南的回答是这样的。假若所有的人一开始就是缸中之脑,那么他是无法怀疑自己的缸中之脑的,因为此时他所用的语言,特别是所说到的缸,都只是在指计算机所模拟的神经冲动,实际上是无法指涉缸中之脑里的缸。要是真正的提及“缸中之脑”,必须要有一部分人有一定阶段来到缸的外面,然后把这个“缸中之脑”的认识带给其他人。

有的读者也许会有这样的疑问,现在我们可以怀疑自己是不是缸中之脑,假若现在我们就是缸中之脑的,不就是缸中之脑在怀疑缸中之脑吗?对此我们可以这样来解释,为什么你现在会怀疑自己的缸中之脑呢?也许你会机智的回答:那是因为听了普特南的思想实验。那普特南又是怎么想到“缸中之脑”,想必是他看到了现实中的缸,缸里面可以放某些东西,这才有了缸中之脑的想法,但这个缸并不是“缸中之脑”里的“缸”,后者至少一个抽象的容器,我们完全可以改成“碗中之脑”,“盘中之脑”等等。

有人也许会说,那就干脆改成“容器中之脑”,不就把情形全都概括了吗?可实际上类似的版本还有很多,未必就真是容器里的大脑。最早提出类似想法的可能是柏拉图,他有个著名的洞穴比喻,说我们所看的都只是洞穴墙壁上的影子,所听的都只是墙壁上反射回来的声音。对此我们完全可以提一个类似的问题,这样的洞穴人能不能认出自己的洞穴人呢?答案和前面一样,假若有些人能看到洞外的景象,这才能够确定自己是洞穴人,否则类似的怀疑都是只是毫无根据的猜测,为什么一定要是洞穴人,而不能是缸中之脑呢?

中国古代也有个庄周梦蝶的说法,要比普特南的缸中之脑和柏拉图的洞穴比喻更加接近现实,后二者怎么可能都有人为构造的痕迹,而庄子梦见自己变成蝴蝶,则是基于每个人都应该有做梦经验,怀疑自己的人生是不是做梦,已经成了一种跨文化的概念比喻。当然,做梦与清醒时对事物认识的清晰度还是有所差别的,我们怀疑自己是不是做梦,是因为曾经有过清醒的经验,可要是人类有一种比现在更加清醒的超清醒状态,比如说需要开发80%以上的大脑,但在有人确实达到这样状态,把具体经验令人信服的反馈回来之前,我们还是无法指涉这样状态到底是如何的。

这样的版本有个共同的结构,就是先从现实中高等级对低等级的情况出发,再反推一个可能存在的比现实的高等级更高的等级。对此,Strongart教授也来说一个版本,有一个邪恶的外星文明,他怕人类的科技发展超过他们,于是就把人类限制在三维空间之内,在具体操作上还可能有两种方案:一是像科幻小说《三体》中所提及的那样,直接把人类所在的宇宙空间进行降维,使得人类只能生活在三维世界之中;二是以某种方式来损害人类的大脑,使得人脑最多只能直观到三维情形,所看到的东西都是高维物体三维影像。

最后,把这些种种版本归纳到一起,实际上就是哲学家康德对现象世界与本体世界的区别。人类总是生活在一个可能向外扩张的现象世界里,所谓的实在也都只是现象世界里的实在,对于现象世界之外的东西,我们永远只能做一些可能的猜测或怀疑,比如缸中之脑、洞穴比喻,外星人的维数控制等等,而不可能有更明确的认识,最后在哲学上就干脆把这样猜测最小化,叫做自在之物。

来源

缸中之脑的多副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