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土博士的相对民科特征》

来自恶俗维基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作者

于志成

原文

最近发现在土博士身上也有很多民科特征,尽管土博士的基础知识比民科稍微丰厚一点,眼界也比民科高一些,但其思想本质却与民科有很多类似的地方,这里Strongart教授就称其为大一号的相对民科。

为什么土博士会与民科类似呢?主要还是他们深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再加上一点现实的应试教育,就使得他们学的东西大都浮于表面技术,并没有掌握真正的科学思想。当然,土博士自带知识光环,同时还受到导师管束,因此即便专盯民科的科普鸡,也很难发现其相对民科特征。等到几十年后土博士当了教授,可以自己编写著作搞科普了,说不定就会想着把其相对民科的思想发扬光大,所以说大学教授也可能是民科。

下面我们来看典型民科特征是如何在土博士身上表现的(此处参考了百度百科的民科词条):

1. 民科都对“科学”富有狂热而近乎执拗的热情,却不曾接受过基本的专业训练,也无意接受科学训练。有人也许会说,土博士好歹也是博士了,怎么会缺少专业训练呢?这就是相对性的体现啊,土博士尽管被练了十几年,但却养成了只做表面功夫的坏习惯,无意接受高层次思想的熏陶。有些土博士说,学东西就是为了发文章,这就是典型的相对民科言论。

2. 民科并以“独特之梦想”为由,拒绝进入科学共同体、拒绝接受同行评议、拒绝承认既有的专业规范,拒绝从专业领域出发的任何批评。有人也许会说,土博士不就是专业人士吗,怎么会拒绝同行评议呢?其实这里有个深刻的误解,科学共同体是真正的本质,同行只是它的世俗表现,特别是天朝的情况特殊,同行未必就一定是共同体。土博士大都对科学共同体反应冷淡,搞不好就只想混个职位当同行,对后面的规范批评之类的,很可能就是持着阳奉阴违的态度。有些土博士不看文章内容,只看它发在什么档次的期刊上,这实际上就是拒绝共同体的评议。

3. 不接受也不了解科学共同体的基础范式,与科学共同体不能达成基本的交流,是“民科”与另一个群体“业余科学爱好者”之间的根本区别。土博士尽管在学校里和老师同学交流,但多半只是少年时期校园生活的影响,也就是他们做的不是科学共同体的交流,而且师生之间的谈话。土博士并不理解这样的模式,只是把它整个的给“背”下来了,只要脱离了校园模式的引导,他们立刻就变得不会交流了,在网络上表现为只能去一些科普鸡网站秀自己的学校招牌。

4. 民科们大多不屑于研究小问题,民科们常常把科学和神话混搭,无意接受科学训练数理功底较差。土博士忙于从小问题中挖掘论文,论文与学校等世俗因素就是他们的神话,因此他们不屑于对知识体系做整体领悟,不屑于知识内容做任何深入的思考,却常常把科学与论文混搭,无意接受教学方面的训练,其数理功底相对也是比较差的。

总而言之,不管是职业的还是业余的,民科思想都有着深厚的根源,一般国内学者恐怕也是难以把握,所以基本上都持着谨小慎微的态度,固执于种种世俗规范,这样固然不容易变成民科或者相对民科,但同样也不会太大的成就了。

来源

谈土博士的相对民科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