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良
张春良 | |
---|---|
文件:张春良.jpg 暴雪克星 | |
姓名 |
张春良 |
常用ID |
张春良老师 |
职业 |
“青年作家” |
能力 |
自导自演 |
特长 |
贩卖焦虑 |
必杀技 |
发死人财 |
硬度 |
★ |
所属 |
军训粪蛆学校 |
张春良(1976 - ),出身于赵国北方,后在北京居住。迫真网络成瘾戒治专家,其大力宣传“游戏商”、“电子海洛因”等阴谋论,一度使中国大部分家长深信不疑。
喜好游玩《魔兽争霸3》的初中生张潇艺自杀身亡后,张春良以张潇艺父母代理人的身份,串联了一批军训粪蛆人士,宣称将要对暴雪娱乐进行黑色高级诉讼,却被中国境内的法院一瞬驳回申请,此事便不了了之。
虽然张春良的传销水平泰国第几,造成的社会危害显著低于杨永信、陶宏开、陶然等人,并且在其人生巅峰后迅速过气,但张春良为军训粪蛆学校提供的理论支持起到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张春良在新闻中宣称他曾经在中南海担任警卫工作,随后在某事业单位工作。张春良自称自己是“《中国经济导报》社网瘾防治研究所常务副主任”,然而在相关网站上没有记录他的编制。根据某些喉舌媒体人采访时对他的定位,是“业余网络游戏研究者”。
摸金校尉
张潇艺自杀事件
2004年12月,天津的初中二年级学生张潇艺在游玩《魔兽争霸3》36个小时之后,留下了4封遗书给他的亲人和朋友,随后在24层楼跳楼身亡。在给父母的遗书中,张潇艺传达了自己成绩不佳被父母谴责的挫败感,宣称自己是什么都做不好的垃圾;而在交给朋友们的遗书中则提及要赠送自己的个人财物给他们,并对某些朋友现实中的问题进行了劝导。因为遗书中提及了部分游戏角色和单位,其父母因为无法理解,就声称一定是因为游戏导致的自杀。
根据其父张建华的描述,因为张潇艺沉迷于《魔兽争霸3》导致成绩下降,其父曾经因为暴怒当面撕毁了张潇艺撰写的小说《守望者传》。虽然张建华为自己的行为开脱为“想要慢慢感化”、“没有实施打骂”,但可以推测这就是张潇艺自杀的契机之一。因为张潇艺只上到初二,《守望者传》这篇小说以路人的观点来看并没有什么可读性,然而对于当时的张潇艺来说可能是少数能够让他寄托存在价值的“作品”。
虽然没有诋毁死者的意图,通过对张潇艺的小说的阅读,张潇艺实际并不了解《魔兽争霸3》的剧情,该小说似乎是从自定义对战的游戏性设定中通过联想创作的,其中有关《魔兽》系列的设定与原作差距很大,可能是他当时靠道听途说得知的。笔者认为《魔兽争霸3》对张潇艺价值观的影响并不如张春良及张建华宣称的程度。
张潇艺遗书中对父母的“致歉”言论中也提及了“来世”会做一个好孩子,可见张潇艺和任何常人一样,明确得知跳楼这一行为会导致自己的死亡。笔者看来遗书中使用了部分游戏用语只是因为中二或试图使用更“艺术”性的语C表达手法,与现今很多正常的亚文化爱好者并没有什么区别。
按照张潇艺同学的言论,张建华夫妇关系极其恶劣,一度有离婚的可能,也会将怒气转嫁到张潇艺身上,张潇艺有时回到家却没有人给他做饭,需要以方便面度日。张潇艺不想停留在气氛压抑的家中,故选择在网吧拖延回家的时间。如果此说属实,张建华对张春良的信任,可能也存在着转嫁社会对他的谴责的成分。
诋毁死者
自诩“网瘾研究专家”的张春良,在张潇艺死亡十余天后,才从新闻报道中得知这一情况。人间之屑张春良在此事中发现了消费死者的绝佳机会。张春良向张建华宣称,张潇艺是因为沉迷于《魔兽争霸3》,分不清现实和虚拟世界,认为死了也可以复活,才会自杀的。张春良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医学成瘾科找到了使用药物实施迫真“网瘾戒治”的黑色高级专家陶然,给死者张潇艺开具了一份“网络成瘾综合症”的鉴定证明。
陶然根据张潇艺遗留的作品进行了迫真“医学分析”,给已经死亡8个月的张潇艺做出的鉴定如下:
“张潇艺曾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因长期沉溺网络游戏最终导致自杀。我院工作人员通过对他留下的网游笔记和遗书等资料进行医学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张潇艺生前因过度沉溺不健康网络游戏,患有严重的’网络成瘾综合征’。”
《守望者传》显然是张潇艺结合《魔兽争霸3》的游戏性撰写的,作为一款奇幻背景的作品,其同人作品中存在超自然现象不言自明,然而陶然却因为文中出现的超自然行为(类似于,死人复活)判断张潇艺有精神障碍。如果陶然的说法能够成立的话,刘慈欣、查良镛等人按照这种标准,也一定是严重的“网络成瘾综合征”了。虽然文笔不佳,但张潇艺撰写的显然是小说,陶然和张春良为了诋毁死者的精神状态,强行宣称这是把现实和虚拟混淆的“网游笔记”。
陶然的这一说法看来是张建华想要的答案,张建华声称:“他已经分不清什么是现实什么是虚幻了,他觉得自己就是游戏里的主人公,跟敌人打斗。”
此处可以观看张潇艺的遗书原文,死者是不是像张春良、陶然形容的那样“发狂”而自杀,读者可以自行判断。
“公益诉讼”
虽然张春良的言论漏洞颇多,但张春良利用了张建华不愿承认自己对儿子的自杀负有责任的心理,成功脑控了张建华作为自己的信徒,与张建华一起前往天津塘沽法院起诉暴雪娱乐。因为起诉的理由完全不成立,张建华的起诉申请直接被法院驳回,张春良又在根本没有修改诉状和其他任何材料的情况下就发起了第二次申请,结果自然还是被驳回。可见张春良根本就没打算真的被立案,只是依靠这场摸金校尉式的闹剧,将自己包装成了“反抗电子海洛因”的“法治英雄”,获得了当时试图将网络作为舆论公敌的十万甚至九万赵家媒体人的吹捧。
实际张春良根本对《魔兽争霸3》毫无了解,张春良宣称《魔兽争霸3》是“网络游戏”,但显然这是一款单机游戏。有人试图向张春良解释,《魔兽世界》才是网络游戏,张春良回应称,“二者内容基本相同,可以认为是同一个东西”,并一直坚持原有的观点。
虽然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现今的暴雪娱乐是一个兜售雪剧本、压榨员工、愚弄玩家、吃老本的屑公司,但并不能改变张春良的这种造谣死者、碰瓷炒作行为的死妈本质。张春良完全是在对暴屑及相关游戏没有进行任何调查的情况下凭空黑屁,对该公司及玩家群体进行污蔑,因为手段过于低级,无法对暴屑造成任何实质笋丝。
灵堂卖书
张春良欺骗张建华夫妇,制造这起假人慢诉事件为自己炒作后,开设了自己的新书发布会。在发布会上,张春良摆出悲天悯人的姿态,宣称:“不能让张潇艺白死了。”张春良甚至开设了迫真灵堂,摆上了张潇艺的遗像,并放起了哀乐,意图挑起现场听众对其捏造的人民公敌“网络游戏”产生仇恨。张潇艺的遗书中明确指出了他的自杀原因是家庭和学校的压力,这样的事情在中国时有发生,也让很多人对家长及学校教育的某些行为产生反思,然而张春良却是歪曲了张潇艺最后的声音。与灵堂卖片的章金莱相比,张春良的行为更是可以称得上恶毒。
然而与炒作的苦大仇深的情怀效果相左的是,张春良怀着“悲愤”书写的作品质量极其低劣(见后文张春良#网瘾斗士),一些读者为了制作有关网络成瘾的危害的报告专门阅读了此书,却发现里边的内容颠三倒四,捏造挪用迹象严重。部分网民指出,张春良的作品和当时网络上的反网络斗士段子并没有什么区别,疑为抄袭。
赵象认证
2005年,张春良被中央电视台认证为十大年度法治人物之一。介绍文本如下:
*网络沉溺社会问题研究学者——张春良 2005年元旦前夕,家住在天津塘沽区的13岁少年张潇艺站在一栋24层高楼顶上,纵身跃起朝着东南方向的大海“飞”去。他要去追寻网络游戏中的那些英雄朋友。他的离去,给他的父母留下了永久的伤痛,也给像他一样的网游少年和家长们以深深的震撼。8个月后,一个人站了出来,他说,他要为被网络游戏毒害了的张潇艺打一场官司,他就是张春良。 张春良,网络沉溺社会问题研究学者、某报网瘾防治研究所主任、网络沉溺公共救助志愿者召集人、网络沉溺公共救助网创办人。在近期推出的调查成果《网络游戏忧思录》一书中,他把针对网络游戏的行动称为新一轮的“鸦片战争”。 近一年多来,张春良走访了全国各地近300家网吧,调查了700余例因青少年迷恋网络游戏而引发的悲剧。而根据最新统计的结果,目前我国约有2000万网游少年,其中有260万网游成瘾少年。另外一份报告则表明,在网络游戏的玩家当中16~30岁的人们占了87.4%,青少年更是当中的主体。目前,他所召集的网络沉溺公共救助志愿者有900人,以孩子家长为主,来自各行各业,他们主要是帮助家长正确看待网络游戏,帮助网游少年。 张春良说,他不要让张潇艺白白地死了,不要让更多的张潇艺出现。
张春良这番荒唐的闹剧也能被评定为法治人物,这是怎样神必的一个审核体系,笔者暂且蒙在鼓里。
网瘾斗士
迅捷如风
张春良自称走遍了全国各地260家网吧,调查了700余例因青少年迷恋网络游戏而引发的悲剧,然而经网友计算,从《在网络上狂奔》到《网络游戏忧思录》的间隔时间,按照最远的出版时间为长度限制,则张春良需要1天调查2例“悲剧”。同时,张春良在描述张潇艺事件时使用了大量张潇艺的照片,用来展示“网络游戏”是怎么把这样一个好学生毁掉的,然而他描述的其它“悲剧”却一张照片都没有留下。
张春良如何如此迅速地调查“网游悲剧”,很有可能的解释是他根本就没有进行任何调查。
七实三虚
张春良书中的“网络游戏”引发的悲剧,很多都是现实中存在的新闻,然而原事件都和网络游戏没有什么联系,张春良把杀人动机直接修改为“为游玩网络游戏”。张春良甚至没有更改当事人名字和地点,只是修改了被害人的职业,导致网友可以直接用搜索引擎查到原案例,可见张春良非常重视保护被他抄袭的记者的知识产权。
例如:某衣民夫妇(张春良修改为工人和女工)的儿子为了购买手机和摩托车,又因为平时遭到父母打骂,用毒鼠强(张春良修改为其他“网络游戏”玩家赠与的毒药)毒杀了父母并试图骗取保险。虽然该嫌犯并没有游玩过网络游戏,只去过游戏厅。
张春良的这种创作方式,笔者不由得联想到一本黑对恶俗维基的报道内容。
黑客攻击
张春良曾经宣称他的个人网站被黑客攻击,写上了“不要管网络游戏的闲事”的威胁言论。然而开发网络游戏的公司有那么多,张春良碰瓷的《魔兽争霸3》又根本就不是一款网络游戏,有理由怀疑这是张春良的一出自导自演。事实上,张春良最初开始碰瓷的时候,《魔兽世界》甚至还没有开服。
经网友调查称,张春良的网站在其作品发售前,点击量只有400。假设真的有某位不知名黑客为了维护中国的网络游戏产业要向某些人发起威胁的话,张春良这样一般人都找不到的网站根本就没有被攻击的价值。
生物民科
张春良宣称游玩网络游戏会导致内啡肽的分泌,与海洛因使吸食者产生愉悦的原理相同。内啡肽应当是人体受到笋丝之后用于镇痛而分泌的类吗啡肽物质,而海洛因等吗啡类毒品的原理是利用外来的类吗啡肽物质达成这种愉悦效果。促使人长期玩游戏等成瘾行为是出于预期的奖励导致多巴胺的分泌,张春良可能是抄错了概念。即使张春良正确使用了概念,也是对世间存在的绝大多数娱乐行为进行了map boom,例如在人类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史诗》中,就有吉尔伽美什制造玩具让男性市民玩物丧志,而被诸神将玩具没收的故事。
以下内容转载自维基百科条目zhwiki:内啡肽。
内啡肽,亦称脑内啡、脑内吗啡或音译安多酚(来自英文 endorphin),是可于动物体内自行生成的类吗啡生物化学合成物,是由脊椎动物的脑下垂体和丘脑下部所分泌的氨基化合物(肽)。
- 饮食
红辣椒之类的香辛料含有辣椒素,摄取辣椒素能刺激脑内啡分泌,辣椒越辣分泌量越高。这些辣椒素同时也是治疗慢性痛症的药物。
- 运动
“跑步者的愉悦感”(runner's high)是指当运动量超过某一阶段时,体内便会分泌脑内啡。长时间、连续、中等至高强度的运动、深呼吸也是分泌脑内啡的条件。长时间运动把肌肉内的糖原用尽,脑内啡便会分泌。这些运动包括跑步、游泳、越野滑雪、长距离划船、骑单车、举重、有氧运动舞或球类运动(例如篮球、足球或美式足球)。
良人药
《在网络上狂奔》
《在网路上狂奔》一书的副题“一个少年的死和对一个产业的诉讼”引人关注。该书剖析了网瘾少年张潇艺的死因,记录了作者张春良为此开始一场前所未有的公益诉讼——起诉整个网络游戏产业的故事。该书详尽阐述了他的观点以及他为之付出的种种努力。
2004年12月27日,13岁男孩张潇艺,在到网吧上网36小时后,站在天津市海河外滩一栋24层高楼顶上,双臂平伸,双脚交叉成飞天姿势,纵身跃起朝着东南方向的大海“飞”去,去追寻网络游戏中的那些英雄朋友:尤第安、泰兰德、复仇天神以及守望者……一个含苞待放的花季少年,一个曾经品学兼优的学生,就这样夭折了。北京军区总医院医学成瘾科的医学证明上写道:[1]张潇艺生前因过度沉溺不健康网络游戏,患有严重的“网络成瘾综合征”。
这位少年为世人留下了8万字的网游笔记《守望者传》。《在网路上狂奔》一书全文收入了这部网游笔记[2],以此警示世人: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的侵害已经非常切实和具体。
《网络游戏忧思录》
“网络游戏”这个词汇宣告了一种新娱乐形式的诞生。从表面看,它似乎已经成了青少年最喜爱的娱乐项目了。据最新的统计结果,目前全国约有2300万网游少年,其中有260万网游沉溺少年,这些人成了网络游戏的主体。但是网络产业却一直广受诟病,凭借高科技的光环贪婪地攫取着巨额利润,而全然不顾受众的心理承载度,所引发的社会悲剧时有发生。有的孩子因长时间玩网络游戏猝死网吧、有的因为争夺虚拟财产而杀人。青少年网络沉溺研究者张春良在他的著作《网络游戏忧思录》一书中,列举了20多个典型案例,个个触目惊心。
《网络游戏忧思录》是国内第一本提出网络游戏产业社会责任的论著,它刚一问世就受到文化产业部门与网络界的关注,也引发许多争议。张春良把探索游戏产业与青少年网络沉溺之间的关系作为他的研究方向,他曾走访了全国240家网吧,收集了700余例网络沉溺的案例,接触了其中六七十位家长,并曾亲眼看见一位母亲跪倒在儿子脚下,嚎啕大哭着央求儿子回去上课!这件事情触动了张春良的神经。这也使他深深地意识到,网络沉溺对人造成的侵害已非常具体。然而直到今天,这些遭受侵害的个人和家庭都没有得到任何权益的补偿。
在分析了网络游戏泛滥的成因和所造成的社会恶果之后,张春良把矛头直指网游产业,认为它在不断地制造“电子鸦片”。他将此归结为管理的失效,为此,他在书中尝试着提出了一些解决之道。全书渗透着一名青年学者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激情,散发出一种弥足珍贵的社会责任感。与其说这是一本“忧思录”,倒不如说这是一本向不良网络游戏宣战的宣言书。
《狗日的网络游戏》
《港澳日报》社长田炳信与张春良在2005年1月在金包银大饭店北京东方君悦大酒店的访谈。张春良的身份此处被记载为“业余网络游戏研究者”,故他的那些听起来很高大上的戒网瘾专家头衔的含金量值得怀疑。
根据百度百科的记载,田炳信社长的履历及著作如下:
1982年内蒙古大学汉语言文学系毕业后即进入新华通讯社工作,先后担任过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农村牧业采访室记者,新华社内蒙古分社政治采访室主任,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副总经理,新华社广东分社政治文教采访室主任,新华社广州记者站站长等职。曾任广东省信托房产开发公司总经理、《法制日报》社长助理,兼任广东省国际关系促进协会副会长,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兼职教授,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兼职教授,兼任中国生态道德教育促进会副会长。 已出版《现代热点采访录》、《神秘的内蒙古》、《变色》、《中国第一证件———中国户籍制度调查手稿》、《美国为什么妖魔化中国》、《邓小平最后一次南行》、《历史不止一只耳朵》、《田炳信诗集》 、《遛脑》等著作。2005年12月22日,《中国第一证件———中国户籍制度调查手稿》入选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奖。
语录
- 从生物学角度看,使人类快乐的物质是大脑产生的内啡肽,海洛因就是直接模拟内啡肽而使人无法自拔。
网络游戏通过设定一系列小挑战而使人不断取得小成就,也能使人的大脑产生内啡肽而获得快感。
因此,网游上瘾确实和毒品上瘾有相近之处。 - 海洛因是第一毒品,比海洛因更毒的是没有监管的权力,比权力更毒的是无法控制的网络游戏。
- 不夸张地讲,一场争夺青年一代的战争已然揭开序幕。触目惊心的血泪现实赫然昭示,这场战争争夺的还是中国的未来,中华民族的命运。在这个和平的年代,在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们还需要多少这样的血和泪,才能敲响网络游戏的警钟,才能唤醒沉溺网游的青少年和他们的监护人?难道我们又要等到毁灭的边缘才觉醒吗?
- 从高楼林立的摩登城市,到封闭落后的传统村庄,网吧如病毒一般迅速扩散开来;网络游戏像毒瘤一样附着在社会的机体之上。
- 其它种类的毒品,很明显的,人人都知道那是毒品,人有了戒备心理,而网络这东西,人们都不太了解,都打着文明的幌子,以为是高科技。
- 我想起了以前的鸦片战争,英国人源源不断地把鸦片运到中国来,把中国人都变成了东亚病夫,而今天的网络游戏,也把一个国家的青少年搞得沉溺其中,这是件很可怕的事。
- 现在青少年的学习压力越来越重,而网络游戏则创造了一个非常宽松的虚拟世界,你在游戏中可以随意地杀人、放火,可以结婚、恋爱,而这一切都不必承担任何后果。
- 鲁迅先生说,浪费别人的时间就是图财害命。我们还要强调一句:引诱别人上瘾就无异于贩毒。
- 网络游戏的致害问题已经到了这么严重的程度,很多受害的家庭找不到地方申诉,就算没有张春良,也会有李春良、王春良站出来。
- 一般来说,可以理解成凡是通过互联网在线互动的游戏都属于网络游戏。
- 网络游戏有两类:有的必须连接到互联网才能玩,单机状态下则不能玩;有的则是在客户端安装软件,然后通过互联网同其他人联机玩。张潇艺所玩的《魔兽争霸》属于后者,归入网络游戏的范畴是没有问题的。
参考文献
影响
张春良作为一个泰国第几的诈骗犯,其宣传手段及盈利方式过于低劣,导致“戒网瘾”该方面的产业(及骂名)很快转移到了杨永信等人的身上。然而张春良作为赵国钦定的“网络成瘾研究者”及“年度法治人物”,他的行为造成了下述极其恶劣的影响,可称得上是魔盒的开启者。
制造公敌
“网络”及“网络成瘾”变成了彼时赵国一项转移社会矛盾的工具。如同张春良将张潇艺自杀的责任从复杂的家庭环境简单转嫁给所谓的“不良网络游戏”一般,赵国媒体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疯狂渲染“电子游戏及网络游戏的造成的危害”,而对造成这一情况的社会环境避而不谈。倘若一个恶性事件的当事者曾经游玩过电子游戏或喜好上网,那么网络就需要为此事负责。显然赵国当局和部分家长很认同这种宣传方式,因为这样就没有人去指责他们的行为了。
某真神曾经宣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姑且不谈这一言论在现实中实践得怎样,张春良及很多赵国记者显然践踏了这一原则。他们认为可以使用编造谣言的方式,证明某项事物是“邪恶”的。例如张春良将张潇艺撰写具有奇幻世界观的同人小说的行为歪曲为分不清现实和虚拟,在相关作品中将和网络无关的案件强行宣称是为了上网而犯罪。刘明银的《战网魔》在这一点上进一步升级,终于激怒了大多数网民。
军训粪蛆思想
张春良支持者散布了如《谈谈在学校如何打击电子竞技》和《对付坏学生的七大招》等军训粪蛆的言论,并成功脑控了部分中学教师。
《谈谈在学校如何打击电子竞技》实际上并没有讲什么有意义的方法,大致就是说,需要增加学生的补课时间,这样他们就没时间去玩了。其中一转“电子竞技”的批判方式,简直如同刘泽美文。其中有一句名言:我觉得我做到了一个好老师应该做的:不让学生在上学期间感到快乐。笔者对此实在是感到不寒而栗。
《七大招》大致总结如下:
- 根本不去搭理坏学生。
- 向家长告状,借刀杀人。
- 将小事升级为大事,借题发挥。
- 用写检查代替请家长,最后把一叠检查书交给家长。
- 教育部我艹你妈,我不管你有什么规矩,我就要实施体罚。
- 使用对方的隐私进行胁迫。
- 尽量不要做到被记仇的程度。
《七大招》末尾称:“这是对付学生的几招,平时不要用来对付同事和领导,对同事和领导还是要过得去就过得去哦。”
其中1、2、4条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而3、5、6条显然违背了作为教师的原则,第7条干脆就是废话。笔者看来这所谓的《七大招》并不能解决任何学校内的问题。然而这些军训粪蛆言论或许是得到了某些深受不良学生之苦的教师的共鸣,被大量转载在各种教师的博客中,似乎是被当作了某种重要秘笈,甚至还曾经被搜狐新闻收录。
注释及评论
|